安阳高新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
Anyang High-tech Zone National Demonstration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
本报实习记者 赵俊翔
从2003年开始,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金花村的村民发现村子里多了一个“怪人”,他操着一口福建口音,穿着短裤、趿着拖鞋、拎着一杆秤,向村里村外的茶农收购茶青,又租了间农户的房子,一边居住、一边做茶。那个时候,并没有人能把他与日后驰名中外、带动湄潭县脱贫致富的“遵义红”联系在一起。这个“怪人”,就是贵州琦福苑茶业有限公司(下称琦福苑公司)创办人、“遵义红”创始人叶文盛。
“‘遵义红’外形紧细、色泽褐黄,汤色橙红亮、带金圈,是色、香、味俱佳的优质红茶产品。”叶文盛介绍,2015年,“遵义红”茶制作技艺被列入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2017年,“遵义红茶”正式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而琦福苑公司也从一个人、一杆秤,成长为集生态茶园建设、精细化茶叶加工、品牌化茶叶经营和茶产品研发、茶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化茶叶企业。
传统遇上现代,酝酿一泡好茶
能够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最重要的因素便是该地特定的地理条件决定产品所拥有的特定品质,而湄潭,是叶文盛为“遵义红”找到的“天选之地”。“选择湄潭,是经过多方考证的结果。”叶文盛告诉记者,湄潭素有“云贵小江南”之美誉,是典型的“高海拔、低纬度、寡日照、多云雾、无污染”的地区,特别适宜于茶树生长。“我来到湄潭的第一天就在想,湄潭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,我能不能在湄潭做一款可与‘金骏眉’媲美的红茶?”
“经过多日的调研后,我在湄潭扎下了根。”叶文盛表示,他组建了专业团队、成立公司,进行“遵义红”的研发工作。三年间,他们走访了当地许多有经验的老茶农寻求帮助。“在他们的建议下,我们进行了反复试验,最后遵从湄潭茶叶品种的特性,以竺可桢先生当年研制的‘湄红’传统工艺为基础,结合政和工夫红茶、坦洋工夫红茶等的加工工艺,终于摸索出适合的生产工艺,生产出我们的‘遵义红’。”
“遵义红”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茶友的欢迎,闯出了市场,创出了品牌。叶文盛深知,品牌要维护好,才能发展好,在这方面,琦福苑公司有它自己的“生意经”——用现代科技保证产品质量,积累品牌口碑。“我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了高台智慧茶园,通过自主研发的滴灌系统,可以实现茶树营养补给、智能浇灌等一体化管理,全面提升茶叶原料的品质。”琦福苑公司技术负责人员介绍,琦福苑公司的高台有机茶园基地引进了互联网监控技术,可以全天候、无死角地对智慧茶园生产管理进行实时监控,借助传感器、云通信、云计算等手段,实现智慧茶园管理及生产加工等全过程的透明化、智能化管理,形成完善的健康茶、干净茶保障体系。
地理标志扶贫,回馈湄潭百姓
“是湄潭给了我如今的成绩,所以我也要回报这片土地。”叶文盛表示,琦福苑公司自成立以来,始极配合当地的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工作,围绕着“遵义红”这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通过闲置荒山地流转、建立茶青收购保障体系、促进就近就业等方式,帮助当地居民实现脱贫,如今已覆盖农户近万人,投产面积2.5万亩,带动当地就业1万余人。
湄潭县高台镇高台村村民梁庆红、敖金桃夫妇一家有4口人只有两亩多土地,过去以种植水稻、辣椒和玉米为主,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。2013年,琦福苑公司到村子里建设自有茶园基地,为敖金桃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。“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庭,又能赚到钱,这是多好的事,我就把在外地务工的丈夫也叫了回来,一起在琦福苑茶业基地务工,按工时领取工资,又把自家的两亩地种植了茶叶,一年下来单工资就拿到了4万多元,加上自家两亩地每年近两万元的收入,比我们出去打工赚的还多!” 敖金桃告诉记者。
“‘竹下忘言对紫茶,全胜羽客醉流霞’,经历湄潭16年的滋养,我已经会说一口正宗的湄潭话,成了一个地道的湄潭人,今后,我会继续以‘兴茶富民、品牌共赢’为己任,维护好‘遵义红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,推动湄潭的精准扶贫工作,为我的‘第二故乡’尽一份心力。”叶文盛由衷地表示。
(文章来源:中国知识产权报)
安阳高新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
联系电话:0372-2110568
传真:0372-2110568
地址:河南省安阳市高新区弦歌大道与峨嵋大街交叉口向东100米路南科创大厦
www.ayipx.cn 版权所有 严禁转载!豫ICP备17028958号 公网安备 41050202000126
河南相映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【后台管理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