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  免费注册

安阳高新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

Anyang High-tech Zone National Demonstration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

首页 平台简介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专利监控管理系统(RIMS) 五大产业数据库 科技创新主体展示 技术合同登记展示 生产性服务业窗口

新闻资讯

洛神“破圈”背后的创新力量

发布时间:2021-06-18 浏览量:2059

——访《端午奇妙游》总导演陈佳及创作团队

  “其形也,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。荣曜秋菊,华茂春松。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,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……”这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名篇《洛神赋》中的美妙诗句。6月12日晚,河南卫视播出的《端午奇妙游》——《唐宫夜宴》前传的开场中国舞《洛神水赋》(原名《祈》)中,舞者化身“洛神”绝美登场,只见她或拂袖起舞,或拨裙回转,或刚劲有力,或娉婷袅娜,水随舞动,衣袂翩跹,再现了《洛神赋》中的唯美曼妙,让网友不禁惊叹:“我是看到神仙了吗?”

  实际上,这已不是河南卫视首次“出圈”,在2021年河南春晚节目中,河南广播电视台与郑州歌舞剧院等单位合作,凭借一支古典舞蹈《唐宫夜宴》一夜“爆红”,受到网友和观众的广泛热捧。那么,河南卫视是如何依托传统文化的精髓,借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精美绝伦的经典作品,全面展现华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,展示中华文明的“精气神”的?近日,本报记者专访了河南广播电视台《端午奇妙游》总导演陈佳及创作团队。

  精心设计

  进行传承创新

  “《端午奇妙游》——《唐宫夜宴》前传以节目形态和剧情设计的形式,用4个‘唐小妹’的视角来展现我国端午节的传统民俗和文化传承。”陈佳介绍,在古代,端午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这种民俗一般都是在水边进行的,这个节目选取的就是水边祭祀这个历史场景,然后用水下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来进行表现,这是对传统民俗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。

  “在表演中,舞蹈演员每隔50秒就需换一次气,还要保持水中的舞姿优美流畅,前后经历了3次拍摄,演员和摄影师在水下泡了26个小时,才拍出了‘水下飞天’。”《端午奇妙游》编导兼摄影师郭吉勇介绍。

  水下舞蹈演员何灏浩曾发文回忆拍摄经过:“拍摄了上百个水下舞蹈的视频,反复练习在水下的稳定性、动作衔接的流畅性、眼睛在水中睁开的适应性,还有憋气的时长……”

  “实际上,看似简单的创意构思,实现起来并不容易。”陈佳介绍,以《洛神赋》中的洛神形象为例,其服装、发型、配饰等等非常多而且复杂,将会给水下舞蹈演员及表演造成困扰,不利于舞蹈表演的顺利展现。因此,创作团队对水下舞蹈演员的服装、发型、配饰等进行全面“瘦身”,确保最大限度降低演员表演时的负担,同时又能保持水下舞蹈灵动的美感。

  “中原地区是黄河文化的发源地,流淌着黄河文化的血脉。而屈原的很多作品中提到过洛神,因此我们想到结合洛阳龙门石窟中久负盛名的‘飞天’艺术形象的灵动手法,来展现洛神水下翩翩起舞的形象,进而展示古老黄河文化的精髓。”陈佳介绍,在传承中推陈出新,用心做好每一个作品,创作出优质作品,是团队孜孜以求的目标。

  视听盛宴

  展现文化自信

  “洛神舞太绝了!”“中中中!”“审美在线,文化自信!”《洛神水赋》节目中水下绝美的舞蹈让网友不禁拍案称奇,也让喜欢国风、国潮的粉丝们大呼过瘾,河南卫视借助《端午奇妙游》——《唐宫夜宴》前传再度“出圈”。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,不断打磨作品质量,最终让观众欣赏到的惊喜连连的优质作品。“我们在设计舞蹈的时候摒弃了女性的柔美,而是采用了刚劲有力、大开大合的动作,来体现东方文化蕴涵的自信与旺盛的生命力。”陈佳表示,弘扬传统文化、讲好黄河故事,一直是创作团队追求的目标。

  近年来,河南广播电视台一直紧围绕“讲好黄河故事、展示中原文化”的鲜明主题,以传统民俗节日为契机,全力营造传承传统文化和民宿的氛围,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一个个精彩绝伦的经典作品。“2021年是‘十四五’规划开局之年,我们围绕春节、元宵、端午等传统民俗节日进行了全年的设计规划,持续打造了《唐宫夜宴》《博物馆奇妙夜》《端午奇妙游》等一个个具有浓郁中国风的节目,展示出让观众为之惊叹的新作品,让人们在传统节日的氛围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多彩与自信。”陈佳表示,三台节目分别由三个导演团队独立创作,彼此之间没有统一的创作标准或要求,给每个导演团队更大的创作空间和更多的灵感妙想,但都是围绕一个风格来展现的,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风格。

  “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,通过一年中的传统节日,不间断地实施这样一个主题策划,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,以视听文艺作品的形式,通过融媒体传播,最大限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,这是当今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一种责任和担当。”陈佳说。

  优秀的文艺作品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,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还有待深入挖掘。接下来,还有更多的创作团队将围绕七夕、中秋、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,不断创新表现形式,丰富创作手法,配用最炫酷的技术,以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展现形式,为观众呈现一场又一场传统文化视听盛宴。(本报记者 李 铎)


  
(编辑:晏如 实习编辑:田伊慧)
(文章来源:中国知识产权报/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)
  (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)


安阳高新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

浏览量: 1210219人

联系电话:0372-2110568

传真:0372-2110568

地址:河南省安阳市高新区弦歌大道与峨嵋大街交叉口向东100米路南科创大厦

www.ayipx.cn 版权所有 严禁转载!豫ICP备17028958号 公网安备 41050202000126 河南相映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【后台管理】

0372-2110568